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四点:目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及差异性原则。
第一,目标性原则。首先要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培养孩子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孩子自主发展,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的设置,都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不能偏离。
第二,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非常强的工作,所以,父母要多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的知识,以人为本,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避免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误入歧途。
第三,活动性原则。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不是靠听,主要是通过自身参与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而体验到的。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能更好地与客观世界接触,从而丰富自己的心理世界,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第四,差异性原则。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环境下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要进行分类指导。对存在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要有针对性地采用特殊教育或者实行个别指导。
以上四点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如果孩子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家长们可以向专业老师咨询,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策略。